Skip to content
Start main Content

文化研究
文學碩士課程
學生分享

文化研究文學碩士課程 - 學生分享

畢業感言

2023-2024

 

柴蒲琦

文化研究的學習內容雖然比較偏理論,並不能直接轉化為職場所需的技能,但我覺得這些內容都會成為一顆種子,也許在未來的某個時刻突然就結出果實,讓我有乍現的靈感。不過,最重要的或許是我自己對職業規劃的態度改變了,現在不會覺得找工作是件多麼沈重的事情,感覺就是遊戲人生的角色扮演,在什麼位置就做什麼事情,滿足謀生需求即可。當然最理想的狀態還是能把自己喜歡的事情變成工作,可遇不可求,就順其自然吧。

陳希元

在 ICS的這一年,我最常問自己的問題是「為什麼我會這樣想?」質疑「正常」和反思「自我」是我在ICS學到的寶貴技能。例如,在「醫學、媒體和正義」這門課上,我深刻地意識到,「疾病」和「健康」的定義看似沒有爭議,但背後隱藏著不同文化和權力動態的表徵。在「文化身份的政治」中我還了解到,一個人的身份不僅關乎個人認同,社會如何定義他者也發揮著巨大的作用。   

所有這些課程都讓我思考:「這種現像是自然的嗎?為什麼會發生這種情況?」ICS 有趣而多樣的課程,知識淵博的教授和助教們啟發我去發現並分析社會中看似自然背後的「非自然」。沒有單一的文化理論可以回答一切,研究文化研究也無法改變一個不公義的世界,但ICS讓我體認到「質疑」和「挑戰」的不可或缺。只有「質疑」才能避免被宏大敘事裹挾,只有「挑戰」才能發現被忽視的另類敘事。這一年在 ICS 學到的知識和精神將伴隨我一生,讓我能被「人」所感動,關注邊緣群體的思想,尊重生命的精神。願我在未來的生活中永遠抱有質疑精神,願我常常問:「從來如此,便對麽?」

馮小格

在文化研究的經歷讓我擺脫了之前本科學哲學的時候對人文學科的無力感,這是因為我選擇的課程讓我有機會接觸到更多基於理論,但是更容易被直覺「感受」和「體驗」到的内容。或許是每次做案例分析的經歷和進行哲學研究時的邏輯推演不太一樣,方法論的转變讓我變得更生活化了一些,也建立起了我能成为一名教師或者助教的自信,我相信自己能將教學內容有邏輯、也很生動地呈現給學生!

MAICS的小組合作氛圍是我有小組合作經歷以來經歷過最和諧並且大家都make effort的(真的沒有之一!),所以也一定程度上化解了我之前對collaboration的恐懼和偏見,能更好地在之後進行團隊協作。

許佩儀 

作為一名兼讀制學生,在高強度的社工工作之余兼職學習無疑是一項挑戰,但對文化研究的濃厚興趣不斷推動我前進。ICS的課程極具啟發性,令人耳目一新的見解激發了我的求知欲。這種學習經驗對我的個人職業成長做出了重大貢獻。作為一名社會工作者,對文化研究的鉆研深遠地影響了我的工作方式——從新的角度理解社會權力關係,特別是透過了解不同女性的抗爭,我可以跳脫傳統框架,更全面地看待她們的處境。有了這些更深入的理解,我能更好地進行支援及倡導的工作。  我期待著將所學應用到我的工作中,創造一個更包容和相互理解的社會。 

這兩年裡,ICS給我提供了友好學習環境。教授和助教們平易近人,時刻樂於提供協助。他們的奉獻精神和分享知識的強烈意願在我的學術之旅上發揮了重要作用。 

我非常感激在ICS的時光,它不僅讓我增長了知識,也給了我進一步探求的勇氣。這些都是我會珍惜的無價之寶。

雷丹寧

在MAICS讀書期間,我找到了新的嘗試方向。之前在大陸沒有接觸過NGO,但是在香港接觸後,我覺得NGO的工作理念與氛圍可能適合我。因為商業性的工作總是會讓我看到許多不平等,而打工人也只能遵守上級的指令。

此外,Prof.Cheung的課 Media, Medicine and Justice打開了我對醫學人文的興趣。由於我經歷過大陸兩次大規模的Covid-19封城,我在生活中的觀察讓我對這個學科有了進一步探索的慾望。我在考慮今後是否可以尋找到醫學相關的文化工作。

王雲輝  

ICS 對我來說是轉型的一年。ICS就像一面鏡子,幫助我認清自己,擺脫失敗的困境,重拾自信。ICS給了我一雙探索世界的眼睛,讓我突破固有的束縛,從不同的角度思考人、自然和社會——正是ICS給了我對這個世界上所有不平等說不的勇氣。在ICS,我們關注邊緣人群、低下階層和性少數群體,探討後殖民主義和亞洲現代性,反思媒體和技術發展帶來的機會和挑戰——正是ICS為我們提供了無限的可能性,讓我們找到屬於自己的答案。 
 
最後,我想分享Janet和鐵哥在第一學期結束時說的話:「如果你周圍的一切看起來都是黑暗的,那麼再看看,你可能就是光。」以及「獨立。」希望ICS的每個人都能成為照亮自己和他人的光。無論在世界哪個地方,繼續批判、公正、慈悲地看待世界和社會,繼續保持獨立的自我! 

張錦儀 

我不知道如何準確表達我對MAICS的感激之情。我想,MAICS對我的正面影響有兩層: 

首先,MAICS無疑提供了學術知識累積和技能培訓的豐富機會。不過,我們需要認識到,一年的學習對任何專業領域而言都只是入門,但發現研究興趣至關重要,MAICS所做的正是在本科通識教育和研究生專業教育之間架起橋樑。MAICS並沒有將所有學生放在一個封閉的容器中,而是鼓勵任何打破界限的嘗試,最終幫助每個人發掘令他們快樂並有成就感的興趣。因此,對於那些在本科期間習得了批判性思維、但尚未確定研究方向的人來說,MAICS是一次大有裨益的發現之旅。而對於來自中國內地的同學,MAICS絕對是中大人文社科項目中最有趣、最獨特、最有價值的課程之一。 

其次,就職涯規劃和個人發展而言,想要完成學業並維持身心健康,同時兼顧課外實習其實並不容易。以我自己為例,多線程任務可能反而加劇焦慮。因此,MAICS對於我們這些最終將走出象牙塔、走向社會的人來說,更多地起到了培養積極人格的作用:欣賞他人、協作精神、領導力、文化素養、自我驅動和自我關愛 ……這些是MAICS教給我的重要一課。在碩士學位幾乎成為就業最低門檻的內捲時代,我們或多或少需要合理化人生中這「一年」的價值。除了讓我們的履歷更具競爭力之外,內心的平靜和決心也是得來不易的資產。

 

左懋林

由於跨學科屬性和課程的多樣化,學生們在MAICS的旅程極其豐富。這不僅促進了來自不同學術背景的討論,也讓不同層次的學生找到了與自己相符的成長路徑。除了媒體、身分和性別研究之外,我們還有機會探索人類學、全球健康和社會正義。因此,MAICS為有志於繼續學術旅程的同學提供了切實的幫助。此外,項目的包容性吸引了許多學生。在這里,包容性不僅僅是一句口號——它鮮明地挑戰了「它就是這樣運作」的概念,深入揭示了結構性排斥是如何在不同語境下發生。在這樣的學習過程中,我們的同理心和傾聽他人的能力得到了發展。透過打破二元對立,ICS的學術訓練幫助我們理解他人並鼓勵我們做出改變。

 

2022-2023

 

鲍肖羽

 ICS很大程度上改變了我看待世界的方式。以下是我在ICS所收獲的部分啟發:第一,“我是誰?”這也許是人類終其一生需要探索的問題。如果未來有一天賽博朋克成為現實,如果正如《攻殼機動隊》裏面所呈現的一樣,人類的靈魂被註入進鋼鐵的身軀裏,那麽我們還能確定我還是我嗎?第二,當“身體”成為一種社會隱喻時,我們隨時都能通過觀察“身體”從而觀察其背後的社會結構。第三,當我們摒棄以歐美作為知識生產的標准,而開始在亞洲圈內相互參照的時候,我們就開始以亞洲作為方法了。最後,也是我依舊在思考的問題:若現代人類社會是基於進步、可擴展性和功利主義的時候,我們作為人生存的價值到底在哪裏?

 

在ICS的一年,有幸結識了很多優秀的朋友和同學們,提高了自己的思辨以及獨立思考的能力,體驗了香港文化的包容和多樣性,總之,是充滿希望和價值的一年!希望ICS的老師們和同學們未來都能堅定走在自己的道路,實現自我價值。最後,我想用Janet的一句話來結尾:"我們要相信,在這裡(ICS),就是存在很多可愛的人在真實地關心著這個世界。”  

高炜玮

「沒有任何笨問題」是我對MAICS的最大註解。在一年的學習中,我深刻感受到文化研究的老師鼓勵學生思考和積極發問,並強調每個人的生命經驗是重要的,鼓勵大家從人生經歷中去反思「理論」。此外,文化研究亦鼓勵學生關注那些不被主流所接納甚至是被忽視的人事物。總之,MAICS教給我最重要的一課是保持謙虛以及獨立思考。

蔣柏兒

傳聞讀完文化研究的人會變得厭世,對身邊事情漸漸看不順眼。一年課程結束,我發現這傳聞是真的。從課堂上學到的東西越多,看待和理解不同現象和問題時,也變得更加敏銳和批判。你懂得提醒自己事情並非只有二元對立,慣於結合語境去理解不同情況,對於一切曾視為理所當然的社會文化規範和框架,你總是有意無意地質疑、挑戰,思考背後的邏輯和機制。這樣聽來,這學科也太累太殘酷了,但更殘酷的現實是,面對親手揭示的、千瘡百孔的世界,你必須接受很多問題無法即時解決,然後會更無力、更厭世。不過,能在忙碌麻木的日常裡,對一切所謂「正常」始終保持懷疑和批判,已是作出改變的第一步了,而我非常感激和珍視這一年發生的、學到的、遇到的所有。

李文博

起初,跨文化研究專業能夠吸引我去申請,就是因為它多元、全面和有趣的課程。一學年的時光是短暫的,我從這些未曾接觸過的課程中學到了許多知識,這讓我受益匪淺。例如溫柔體貼的彭教授所講授的兩門有關性別研究的課程,是我在正式入學之前就已經非常感興趣的。在和彭教授一起學習、探討的日子中,我不僅明晰了許多與其相關的基礎知識,更是開闊了視野、拓展了思維。我也逐漸懂得了用積極、樂觀、堅定的態度去面對世界上的眾多不公,學會了將理解、溫柔和愛傳遞給身邊的每一個人。感謝這些嚴謹細膩、富有人格魅力、又學識淵博的教授們,他們的授課讓我在這段難得的留學生活中收穫頗豐,同時在跨文化研究專業中學到的知識也成為了促進我未來發展的重要基石。

綦一帆

在中大跨文化研究的這一年,雖然短暫,但收穫頗豐。“人類世的文化與政治”是我來到中大跨文化研究的初衷。每當我關注到當今世界的災難、戰爭以及種種不確定性,我都在思索能否有一種辦法連結不同的種族去解決新時代的難題,摒棄過往的仇恨與紛爭,並號召各地的民衆互相關愛彼此,實現世界大同。在中大跨文化研究,對於邊緣群體的關注不僅僅局限於環境議題,任何議題都值得關注與討論,性少數群體、數字難民、動物都是我們關注的對象。因此,我非常感謝中大跨文化研究可以給予我們寶貴的機會去解構權力關係並為邊緣群體發聲,這在今天的時代環境下顯得更爲彌足珍貴。跨學科視角一直是文化研究的核心,溝通不同領域也必將帶來全新的可能。在未來的職業發展中,批判視角與獨立思維將作爲我的人生信條,為從進對話與和解,實現世界和平貢獻自己的力量。

Wang Beibei

The year of study at ICS is a fantastic year. We were here to learn theory as well as the reality. Some teachers would move and choke up in class, some focused on their vision on environmental deterioration in hidden places, some brought wonderful literature to help us build new research methods, and others inspired us to pay attention to our own bodies so that we could learn to value each unique self. The whole learning process is a constant questioning process, you will begin to question the world you originally believed in, you will question your new learning, you even will question yourself for making choices. But when the journey is over, believe me, you will have a determined mind like no other.

 

If you also pay attention to every tiny voice, value your own feelings, and care about the life around you, then ICS will help you better observe and understand society and bring you an extraordinary learning experience.

Zhu Ke

One year at Intercultural Studies is life-changing. At ICS, we question existing boundaries in Asia, we demystify the digitality embedded in the ‘cloud’, and we dig into stakeholders from media fandom to global injustice that are often unnoticed or taken for granted: Had I not studied at ICS, perhaps I would never know about ghost workers in network infrastructure, the Anthropocene politics behind climate disasters. It is more enriching when intellectual discourses align with refreshing voices from real life: guest lectures, field trips, and exchanges of all sorts. The critical approach combining theories and praxis anchors my life, as I learnt to turn the abstract into perceivable concreteness and to see problematics in simple dichotomies. To this end, I would say that cultural studies is indeed not about the overarching theories but about the very bedrock of our beings and reality. Finally, as we even question the category itself: ‘what was cultural studies’, we are always in pursuit of cultural studies in the future tense with our lived experiences.

 

 

2021-2022

 

陳鋮

在中大的學習生活無疑是充實且饒有趣味的,幾乎每天都能在課上或者閱讀材料裡收穫啟發、反思、期待與驚喜。

 

來到中大的第一個月我曾寫下:我不清楚這個世界是否有真相等待去揭露,也不知道人生的意義到底落腳在哪裡,但我好像愈發能夠感受到歷史與社會細膩及底的呼吸脈搏,同時也離自己的內心和生活越來越近。而這樣的感受也一直彌散在兩個學期的學習和寫作之中,我也時時感懷自己沒有被奪去理性與感性的真實體驗。

 

這並不是太平的一年,新冠的陰影依舊籠罩在大家的心頭,烏克蘭的戰爭也時刻標示著和平的搖搖欲墜,亂世中亦慶幸自己還有一張可以安穩溫書的書桌,老師和同學們的激情也總能鼓舞到我,怎麼想都是一趟不會後悔的旅途。

 

來日山長水遠,望自身與同儕能謹記獅子山下的諄諄教誨,永遠能聽見角落傳來的哭聲與哨音,有暖氣地活著,亦終生保持熱忱。

 

「我們這些人,都把自己的慾望撞向對方,相撞時你能切切實實地感受到每個人

內部的、想要燃盡生命的那種動。」

 

共勉!

陳凱婷

第一學期面授課,我很高興見到我的老師和同學,能感受到他們的熱情。在MAICS中,我學習了社會結構和文化表徵之間的動態和關係。文化研究的学习為我提供了理論知識,讓我以從不同的角度了解我們的文化和社會。例如,用戶創造內容和數字文化教會了我互聯網和演算法如何在數字時代塑造我們的思想,以及如何通過使用大數據來分析媒體文化。研討會和活動也為我們提供了豐富的學習資源。因此,我非常感謝我的老師和同學們。這是令人難忘且碩果累累的一年。

華旭

這不是我與文化研究的第一次相遇。在本科修習文化研究相關科目時,我就感佩於文化研究學者們對日常經驗細緻入微的體察、對邊緣群體的關注以及壓迫下尋覓反抗空間的動人堅持,但當時還未非常清晰地認識到文化研究如何與我身處的當下產生聯繫。多虧MAICS各位老師特有的研究旨趣與關懷、課程作業提供的自主探索空間、還有背景多元的優秀同學們,我才逐漸明白,抽象理論問題可以與具體的生命經驗,特別是研究者自身的生命經驗形成對話與互振,書寫邊緣與他者亦能對自我的重估與審視。

 

在所有人都被疫情和種種社會變動推著走的當下,堅持批判性思考似乎已經成為某種奢侈。即使如此,當課程轉到線上時,師生在教學中依舊努力地投入,這份聯結的力量讓我有了更多前行的勇氣。

 

《文雀》是杜琪峰即將投入跨國製作,與香港本土暫別前的最後一部電影。在最後一鏡中,杜琪峰的鏡頭跟隨著飛鳥深情地穿梭於香港的城市空間中,隨著雀仔的停駐,銀幕上緩緩出現「再會」二字。再沒有什麼比這個鏡頭更能表達我此刻對香港、對中大、對各位老師同學們的依依不捨,以及來日重逢的期盼了。 再會!

劉婷

我原來學的是工程類學科,又作為演算法工程師工作了七年。對我來說,事實與邏輯推理之外的世界是難以理解的。MAICS幫我推開了一扇窗,讓我獲得了更多樣的視角來看待這個豐富的真實世界,嘗試著跳出技術的思維框架,開始更多 地思考科技與人文、科技與社會的關係。例如,原來我對人工智慧演算法的興趣點在於,它的原理是什麼,它的訓練數據如何獲取,它的準確性如何,等等。而在MAICS的課堂上,我們會討論演算法會如何在各個層面影響整個社會。課程還告訴我們,自然科學、技術應用與人類社會從來就不能被截然分開。作為科技從業者,也應該一直記住這一點。有點遺憾的是,八個月的課程實在太短,很多問題還沒有來得及更深入地思考,希望未來還能有機會繼續探討下去。

周凱漩

近年來,當我與朋友談論時,漸漸發現原來我們身邊有很多事情,背後的原因並不是想像中那麼簡單。在21世紀社會中,例如:LGBTQIA、女性主義、動物議題等不同社會議題都十分值得思考和探討。文化研究是可以了解社會科學和人文科學的學科,包含了人類學、歷史學、媒體研究和文學等。修讀文化研究,提升了我多角度和批判性分析的能力,使我嘗試以嚴謹的思辨态度,從自己的日常生活出發去了解這個世界;並讓我對政治、正義和自由等問題進行了深入思考。

王佳文

文化研究的學習讓我重新審視生活中的表象,從藝文作品消費者慢慢轉變成為觀察者。從課程廣度上來看,我更加關注邊緣人群,如性小眾、露宿者、少數族裔;也更加關心非人類,如動物、環境、公共空間;從縱深來看,在挖掘歷史和論述之後,我對所生活的城市及其內核,有了更深的體悟。可以說,文化研究給我最大的啟示就是讓我看見曾經視而不見的東西:現代社會中,繁榮發展下變本加厲的多重角力、發達科技背後隱藏的社會治理術、流行文化所反映的微小反抗。更重要的是,我見證了時代浪潮下香港這座城市的呼吸,也結交了不少本地朋友。多年來,可以共享香港這個家,我感到很幸福,也同時感到對它的未來負有一些責任。這一年的學習,讓我更關心香港的過去、現在和將來。

劉梓煬

疫情之下,很多課程都上線了,但我在MAICS的旅途還是收穫頗豐。MAICS的课程主題很有趣,也很獨特。我參加了一門關於人類世的課程,這本來不是我的學習興趣,我們仔細閱讀了思想家布魯諾·拉圖爾(Bruno Latour),它告訴我們,文化主題也與被劃分為“科學”領域的問題密切相關。例如,一個國家在建設水壩或核電站時,這也是一個文化主體應該關注和重视的問題。創意項目形式的作業也可以讓我們有機會向公眾表達我們關心和相信的東西。話說香港,香港話说的課程也讓我重新对香港,這個我出生的地方,有了更深更廣的思考。MAICS的課程拓寬了我的視野。

2020-2021

 

陳曉楠

文化研究的世界不存在絕對的答案。它告訴我們,眼前的一切都是被社會建構與形塑的,問題不在於盲目解構,而在於我們如何看待以及如何行動。文化研究课程提供了多種看世界的可能,並教會我如何洞察世界的缺口。例如,MA論文使我看見邊緣的力量,洞見生命的另一種可能;城市與空間研究讓我認識到城市秩序與現代性的關係,關注到那些被同質化的消費空間消滅的街道生活;動物與社會研究叫我放下「非我族群」的成見,嘗試以一種超越物種的視角去看待不同生靈,這與道家思想殊途同歸。

黃之誠

為期8個月的課程悄然結束。我非常感謝所有老師的悉心教導和同學們的熱情幫助。儘管我們仍處於疫情肆虐的艱難時期,大多數課程依然採用線上授課,但授课質量絲毫沒有受到影響。相反,我覺得學生和老師之間的距離更近了。老師們在課堂上激情、新穎和前沿的教學,我們受益良多。我們也可以直接將想法在zoom裡進行分享和反饋,與老師們在課堂上探各種有趣的社會文化現象。

 

本專業這些課程非常關注少數群體和邊緣人群,並多角度批判性地看待社會文化問題,理解社會主流背後潛藏的意識形態和權力關係。這是充實愉快的一年,我在專業課程裡所學習的,不仅仅是直接的技能或者技術,更多的是思維方式與分析能力。

楊政芳

這個專業的學習歷程對我而言像是戴上了一副眼鏡,在戴上這副眼鏡之前,我看不出我們的生活有什麼問題,因為我們這一代人的思維不可避免地受到教育,媒體,意識形態和主流話語的深刻影響。 戴上了這一副眼鏡之後,我才開始重新思考我們的社會和文化。 比如李鐵成老師的中國獨立電影這門課讓我看到了許多關於社會邊緣人群的電影作品,也讓我意識到了影像記錄的真正意義,這也直接影響到了我的職業規劃。 Janet老師在她所教授的性別課程中鼓勵我們挑戰生活中的異性戀霸權,挑戰自己與意見不同的人進行溝通。 一年的學習雖然結束了,但是跨文化研究帶給我的影響還在持續,我希望自己能在每一場對話,每一次行動,在每天的生活中繼續實踐文化研究的觀點。

孫睿鋼

這一年對我的改變很重要,除了學習到非常多此前未曾接觸的知識以外,最大的改變在於,我的視角開始了轉變。邊緣群體、社會不公成了我關注的焦點。女性主義議題、少數民族身份認同、被社會拋棄的老人們、不被主流媒體所關注的事件等等,這些我們過去常常忽視、誤解的話題,我們在MAICS卻給予它們許多關注。這不僅是一種人文關懷,也是一種減少社會不公,為每一位個體保證其權益的事情。

 

我的學術興趣一直以來都是在後人類/後人文主義議題上,一方面是出於我對科幻作品的熱愛,對未來喜歡暢想,另一方面則是MAICS帶給我的思考。人類在進入未來社會的過程中,勢必會帶著我們現有的社會不公,思考怎樣才能最大限度減少進入未來社會時人類間的不平等,這是ICS對我最大的影響。

毛翰林

我的思維方式不太一樣了。新傳背景的我一年前的或許會想:怎樣寫好中國故事? 但現在我或許會追問一句:為什麼要寫好中國故事,在一個「好的」中國故事中,民族和自我都是如何被再現的? 更進一步,我或許會問,「好的」中國故事謳歌了誰,邊緣化了誰? 當我將國族、性別、種族、階級、文化身份、全球化和本土化這些視角帶入同一個問題,我會發現,或許我對這個世界不那麼確定了,但我同時變得更加溫柔、更加包容了。

 

兩個學期的時間不長不短,恰好夠我學習八門課、熟悉校園裡神奇的小路和認識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我們討論薩滿教,疾病的隱喻,數字難民;也討論耽美劇,最新的遊戲和大國戰疫。 我們批判流行文化,同時享受著它;我們抱怨刻板印象,同時試圖改變它。這樣一幫可愛的ICS朋友呀,要畢業了,江湖路遠,期待重逢。

李琿

在MAICS的這一年對於我來說是收穫頗豐的。這個擁抱多樣性和包容性的專案讓我關注與人類和非人類有關的議題。它使我擁有批判思考的能力,以此去面對社會議題。對於我來說,思考是一件十分痛苦的事情,我時常在各種關於性別、種族和階級等問題面前感到無力。正是MAICS撥開了我心中的疑團,讓我能具批判意識和洞察力地從不同方面去解構並深入這些議題。 面對這些棘手的議題,我不再是逃避而是嘗試著利用所學知識去面對它們。

 

在課堂之外,我漫步於這座城市並沉浸在它的魅力之中。當香港主要院線之一的娛藝院線倒閉時,我仍舊能看到當地新生代導演們的活力。當疫情讓許多策展人和藝術家受到衝擊的時候,我依然能被許多不管是線上還是線下的展覽和作品所震撼。當每個人都在說「書店已死」的時候,一些獨立書店仍舊守護著他們自己的一方天地。

 

這場全球性的疫情讓這一年變得尤為特殊。教學團隊們努力實現線上課堂而學生們也嘗試適應這種新的學習方式,但這也讓ICS的學生有了對數位社會和全球化等等議題的更多思考。

 

沒錯!我們不會停止思考而這就是MAICS!      

冼寶時

這一年還是要在疫情之下渡過,半個學年皆要在網上授課,少有機會與教授和同學們進行面對面接觸和交流,確是有點遺憾與無奈。但我仍然很衷心感謝各位教職員的努力協調和幫助,即使隔著螢幕,仍能感受到你們對教學的熱誠和認真,既善用網上資源作教學,又舉辦不同的網上分享活動等,更盡力在可行情況下進行線下的課後活動,使我在整個學習過程中感到相當充實。

 

跨文化研究課程帶給我的不只是知識、理論上的增進,更多的是加強了我的獨立思考能力,讓我重新審視這個世界,思考並反思普世的觀念、現象,是如何構建出自身與整個社會的連繫,以及固中的關係,更增添了我想窺探未來的好奇心。

 

我相信思考能力的進步珍貴且難得,所以,短短的學習過程只是其中一步,今天所學習到的理論和知識不但能鞏固我的基礎,更能應用在將來的不同挑戰中,讓我在人生旅程中走得更遠。

2019-2020

 

黃露苗

在這麼特殊的一年裡,感謝每一位老師的付出和指導,在ICS學習的一年裡,除了學到了很豐富的知識之外,最重要的是,打破了我很多固化的觀點,帶來了很多新的感悟,雖然大多數時間不能和老師們面對面上課,但仍然能感受到關愛和溫暖。

 

參加這次工作坊,給予了我對很多關於女權主義和性別意識的新思考,結交了一群很有意思的小伙伴們,也激發了我自己的潛能。

梁茹緋

這一年的生活充滿活力、意外與驚喜。意外地沒有很多機會和老師同學們面對面的交流接觸,而驚喜在於遇到了很多溫柔,風趣,學識淵博的老師,讓我在浮躁嘈雜的世界中能夠靜下心來,認認真真地對某些從前不以為為的事情與現象進行批判性和多元化的思考。在ICS的收穫可能不是一個傍晚的技能,但是是一種作用深遠的思維方式角度。如果要說遺憾,大概就是散發個人魅力的老師太多,卻因為課程排期相撞,必須做出舍舍而無法一地跟從學習。希望未來還能能夠有機會聆聽老師們的學術分享,彌補遺憾。

 

參與性別戲劇工作坊的過程中讓我對很多性別相關的根本都有了更多的思考,從與美麗,大兔和其他同學的交流中收穫了多元化的思想觀點。製作環境條件限制仍然提升空間,但創作的過程是讓人愉悅和難忘的。這是一次對自我思想和行為的推動,也是一次探索和挑戰。很榮幸與美麗,大兔和其他8位同學相聚在工作坊。

趙佳根

與ICS相遇的一年是充滿偶然性的一年,從社會運動到新冠病毒。相比於理論知識,我認為在這一年裡收穫更多的是經歷和體驗。特殊的社會環境,讓我學會面對處於社會困境之中的自己,同時也學會了透過困境去思考、關注社會中常被忽視的底層群體。

 

即便網課貫穿整個學年,但是遇到的每一位老師都在竭盡全力將損失降到最低。很多老師在線上課堂開始或將要結束時,都會用自己的方式開導我們,印象最深刻的是Prof Lim的“We are in a hard situation, so please be nice to yourself .” 

 

在CUHK校園短暫的日子裡,真正感受到了“大學”“同窗”的感覺。每次晚課下課都是一群同學一起下山,或是說笑,或是繼續討論課堂內容。同學們優秀而友善,個性又謙和,同伴之間相互學習、共同進步的感覺令人想念。

 

即便在ICS所學的理論,不能夠立刻幫助我找到高薪的工作,但我相信ICS帶給我的影響是深遠而持久的。同理心、包容心、人格的溫度、批判的思維… … 這些可能會在未來,成為支撐我在這個充滿偶然性的世界裡生活的精神後盾。

最後,感恩所有,期待再會!

王宇吉

天人合一,未圓湖畔,百萬大道,吐露港灣……當香港中文大學於我而言似乎遙遠的夢境時,關於這些美景的詞彙早經縈繞耳畔;大圖的夜景,新亞的美食,穿梭山間的中大校巴,每日光顧的利黃瑤璧……當這些幸運地成為我生活的日常時,我發現,其實真正記錄在我雙眼,留在我心間的,是第一次聽到Elmo飛快的語速,頗具挑戰性的課程內容時緊蹙的眉頭與陡升的心理壓力;是與鐵哥坐在梁銶琚的教室裡對著自己剪得稀里糊塗的片子一邊嘻嘻哈哈笑鬧不停,一邊仔細聽著老師細緻入微的指導;是每當Ka Ming老師在攝像頭前發出“靈魂問問”時,或自信滿滿地開麥,或羞澀地發送到聊天室,或絞盡腦汁也憋不出一句話,只能說對不起;是溫柔可愛的TA耐心的解答幫助和冷不丁兒的“腹黑”點名……

 

很多人說我們“天選之子” 19fall的香港求學經歷是“黑白色”的。遊行運動時的黑面罩,疫情爆發時的白口罩,構成這一年的圖景。 很多老師都在儘自己所能的豐富課堂的形式:線上的藝術節,作品匯報放映,甚至是日常的小組作業,Q&A更改,老師們都在為這個單調的Zoom Room增添色彩。一年內減少“雲端之上”式體驗給我們帶來眾多遺憾,眾多“受傷”;同時這也是一段特別而難忘的經歷;更重要的是,這樣的現實的情境讓我們以“文化研究”為出發點產生對社會生活的批判思考。

 

短短的一年學習即將結束,若問我腦海中最深刻的情境?我會說是這朵香芋色的雲。

 

我在忙碌一整天,終於做完一份相當具難讀報告之後,走出圖書館拍下這一瞬間。這是我第一次意識到中大的美,是因為思索,因為收穫,所以快樂,所以“心中之情乃是目中之景”。

 

而若再問我心深處最重要的記憶?我會說,不再是大學的一草一木,一磚一瓦,而是每一個在MAICS相遇的人,每一段珍貴的友情。

 

畢業快樂,前程似錦!

史陳筠

MAICS這一年的學習,改變了我很多思考世界的方式。我知道舊的世界觀,價值觀和自我理解在漸進遠去,我們批判資本,挑戰權威,勾畫理想,做著很多很純粹很美的夢。

 

即將畢業,萬分不捨,無奈我們終將進入這個真實又殘酷的現實世界,在金錢面前妥協,在柴米油鹽的漩渦裡摸爬滾打,內心矛盾又可能。

 

我想,這一階段短暫的學習也許無法實現我立馬醍醐灌頂,也不是尋找工作的“優質”敲門磚,但在未來漫長的道路上,獨立思考與批判精神會是我持續不斷進步的動力,也會是一把狠狠狠砍向我內心冰封大海的斧頭,更會是推進這個時代的年輕人們有朝一日做出改變的希望。

劉姝含

對我來說,這個Workshop是一段很難忘的回憶,和同學們相處非常開心,但是如果能學到一些戲劇創作和表演的方法,就更完美了!

邱仲瑛

感謝美麗和大兔的悉心指導,在工作坊的課程里和大家一起選擇劇本字幕,討論劇本內容,給我們最終劇本呈現的形式提了很多寶貴的建議。每一次小組討論都能對我啟發良多,在聽別人與分享自己的經歷這一過程中,我總會發現個體之間存在著極致的不同,而這種差異對我卻非常強烈的吸引力。更可貴的是,我們組的成員們在課下也成為了非常要好的朋友,特別能處的來,很開心也很幸運。

陳昱

這次工作坊創造了很多很美好的時光和大家一起探索討論交流共同創作出劇本和表演出來其實是很有成就感的體驗。也很感謝通過這次機會認識了更多有意思的朋友和老師,希望這樣的工作坊會有更多!

魏候源

很開心能參加性別戲劇的工作坊。在整個過程中與美麗,大兔以及各位同學都有非常好的互動,也非常開心。

 

在課程中大家一起探討性別平等,也開拓了我性別相關話題的看法和想法,特別是大家從自己和身邊朋友的經歷出發去討論初夜,開放關係,性侵案等,讓我可以在探討任何話題時,我們都不能忽視個體以往的經歷。

 

同時,因為疫情原因我們無法去劇場演出,而也給了我們更多想像和創造的空間。在大家無法線下見面的情況下,如何書寫劇本,如何製作和呈現這個故事,都給我們提出了挑戰。但也正因為如此,我們也得以嘗試嘗試開開傳統戲劇表演形式,用B站風格的視頻和在線諮詢室的錄屏來探討“初夜疼痛”這個話題。

 

非常感謝美麗,大兔以及各位工作坊的同學們,讓我們一起度過了美好的時光。也感謝MAICS能給我們提供這樣一個工作坊,讓我們在研究生課程之外學習和收穫到更多。

張怡然

在一學期的工作坊中經歷了從選題劇本創作到最後內容輸出的全過程,體驗到了不同的性別發聲方式,跟自己組裡的小伙伴們有了一段難忘的記憶……

季雅瑄

很高興可以參與這個工作坊,雖然在特殊時期線上進行比較困難,但大家相處很愉快,對於多邊關係等之前沒有接觸的意識到有了認識和了解。因為這個工作坊才嘗試了劇本創作,開始學習怎樣剪剪視頻,收穫了很多。很幸運學院提供了這樣的機會,感謝有Meili和Datu一起度過的這段時光!

Siu Lok Yiu Noel

First of all, I would like to thank all teachers and staff of MAICS for their great support to students in this challenging year. Although we could not meet each other most of the time this year, I could feel the warmth and care of the teachers both inside and outside of the classroom.

 

MAICS was an experience of a lifetime to me. The courses and readings provided me with brand new perspectives in viewing the world. I re-learned everything I knew in the past, everything about me, the people around me, and the society that created me. I realized that I took many things for granted and that I had never tried to look at the things and people around me as 'what they really are'.

 

The core of intercultural studies, in my point of view, would be to critically question ‘why things are what they are as presented to us’. This sure is a very difficult question because when a person tries to tackle the question, it challenges nearly every related concept that the person had never questioned: What is ‘human’? What is identity? What is gender? What is love? What is a family? What is a nation? What is power? What is culture? What is re-presentation? What is…And the list goes on and on.

 

Take me as an example, the training of Intercultural Studies made me jump out of my biases and try to look at 'me' in a critical mindset. I would ask myself one simple yet crucial question: Why I am I? What has constructed 'me' as who I am? When I try to challenge myself with this question, eventually I could critically make sense of the many decisions I make on a daily basis. With the theories I learned from the readings and lectures in MAICS, I could relate the little ‘blessings’ of my life to some huge and complicated power relationships that initially did not seem to have anything to do with my common life.

 

When I was so fascinated and lost in this search of my place in this world and who I am during my studies in MAICS, at the end of my studies, my teachers gave me a new great challenge: What to do after I have learned all the knowledge and critical thinking? How am I going to live with this new understanding of myself? How may I contribute to bringing change to my world after learning and criticizing the many problems of my world and culture?

 

I am still searching for my answer to this question. Yet I believe the things I have learned from MAICS would guide me in this journey.

 

2016-2017

 

沈若然

在Intercultural Studies 學習的這一年,可以說是至今的學業生涯中對我影響最大的一個時期。我覺得跨文化研究不是一門學科,亦非某些專業知識,而更重要的是一種方法,一種看世界的視角。感謝優秀又可愛的老師們,他們以淵博的知識、耐心的授課及切身的實踐,教給我們何為 “跨文化研究”。我相信,即便有天我們遺忘了上過的課程,學到的知識,文化研究這種關注底層、反對霸權、不斷批判的精神仍會永遠留在心底,持續影響我們的日常生活。

 

胡婧

CUHK 有良好的學術氛圍,以及多元文化,價值碰撞,於自身修養及視野有很大提升改進。

ICS 課程提供了全面豐富的理論學習研究,對知識框架的構建有很大幫助,也有助於未來繼續學術的選擇。

但整體而言ICS偏於理論研究較少實踐,的較多是加繼續學術深造,但較少涉及社會實踐實習活動。

但我在ICS中得到很多知識和見解,很欣賞各位教授和課程,在香港的一年對我今後的選擇有很大的意義。

 

劉璠羚

在ICS讀的一年很開心也很充實,學到了好多以前完全沒有瞭解的知識,也對世界多了一點瞭解,最重要的是認識到一些小眾群體,學到對自己不瞭解的人和事多一點尊重,寛容和理解,而不是妄加判斷。這是我認為ICS帶給我最受益匪淺的地方。老師們也都學識豐富而且各有個性,上課總能感受到他們以及與之帶來的知識的。  

 

我在學士期間就讀本系Cultural Studies課程(2012-2016),接著修讀MA Intercultural Studies課程,雖然同樣是「文化研究」學系,部分人可能認為修研同系MA課題重疊,但實際上,從學士到碩士,不止是課題的深度變化,更重要是MA重整我對「文化研究」的態度。

 

梁師蘊

MA IS與BA CS最大的差異是對於「研究」的要求,碩士需要學生身心投入思考研究,即使在學士接觸過相同課題,碩士程度的進階學習,及老師對研究態度的要求,使我能不斷自己提升能力和調整心態,以研究態度切入經驗到的疑問,學習在批判以外肯定價值。在涉獵不同課題的過程中,我藉著「研究態度」找到自己的研習興趣,確立了自己從事「聲優研究」的興趣。從學士過渡到碩士,我經常有「給我重鍛再來」的感覺(笑),並非要貶損學士教育或否定自己在學士期間的努力,而是我在學士確實沒有思考研究態度,在碩士面對同一個課題或理論,已然是不一樣的風景,「重鍛再來」,珍惜以文字表現思維和肯定的方式,也是對過去未有深入探究的學識的一種補救。

 

因此,這一年是充滿慚愧卻期待,身心投入研究的疲累和興奮,各種矛盾的心情裡度過,對我來說是寶貴的時間,謝謝學系、老師和同行的同學們!

2015-2016

 

王子謙

參加的活動:(一)一趟紙上電車之行 (二)一趟實地電車之旅

 

很高興可以聽到國靈老師細說有關香港電車跟香港文學千絲萬縷的關係:例如電車如何成為香港作家的書寫材料、對象。老師也介紹了很多有關不少本土電影作者如何透過電車這個媒介去譜寫一段段具特色的光影記憶。同時,老師也很用心,利用年代分割,把一個個不同年代又與電車相關的文學作品向我們引介。我尤記得老師介紹的文學家馬朗,寫了一首名為《北角之夜》的新詩,裡面的文字流麗,描寫細緻動人,使我對他的作品產生了很大的興趣呢!

 

文化研究很著重文本分析、文本細讀等方法論,老師在這個講座都做了一個很好的範例,讓我明白到一個文本的切入可以用上不同的焦點與角度。此外,電車是香港本土十分獨特的交通工具,它不但是港島居民日常不可或缺的交通工具,它還承載了一段段與本土性密不可分的歷史記憶,所以老師的介紹警醒了我們,在考量全面撤走電車的行駛不僅僅是一個功能性的考慮,更加是一個關乎香港獨有,居民共有的本土記憶。

 

很慶幸學校能夠邀請歷史掌故專家鄭寶鴻為我們介紹一些不為人所熟知的香港發展史及一些有趣的典故。此外,實地坐電車時,學校特意租用座位較舊式、傳統的電車,令我可以親身乘搭這一款這麼有特色的舊式電車,而經潘老師的介紹,我方知道現在的電車座位已漸漸因為功能性的問題而變成了膠椅。

 

我們平常接收的香港歷史論述大多都是官方(如政府常向旅客說香港是小漁村,然後慢慢發展成繁華的都市)建構出來,背後通常都是有它的政治目的,當然鄭先生介紹的歷史論述也可能摻雜很多主觀的論述,或者偏頗,但至少我們可以從他口中可以知道一些官方以外的歷史論述,有助建構我們對香港身份的理解。

袁瑋婧

參加電車之行後,我更熟悉港島了,在講解中瞭解到很多關於香港電車和港島的歷史,我覺得這個活動非常有助於瞭解香港歷史文化。一路所見的城市景觀和市井生活會讓人思考城市文化課程上的相關問題。

高川婷

參加了一趟實地電車之旅,第一次體驗了香港電車文化,瞭解到香港城市文化特色,高樓林立間老香港文化的趣味與艱難生存。文化研究課堂有學一些東亞城市以及全球資本化對現代社會的影響等等,通過電車之旅聽長者介紹那些不為人知的香港特色,與學過的一些理論會相互呼應。

梁彬伶

我參加了灣仔舊城文化遊。我在活動當中感受到了民眾聯合起來保護社區原貌的力量,也感受到了權利在規劃和全域考慮上的缺失和短視。可活動以與課程當中的"批判性思維"結合,對大資本主義和商業的擴張對文化和遺跡的破壞有了切身的感觸。

2014-2015

 

韓勁楊 

剛入學時,我被初來乍到香港的新鮮感所吸引,沉浸在自由閱讀中無法自拔,對文化研究缺少基本的理解與認同。直到有一天,宗儀老師告訴我要離開所謂的comfort zone,我仿佛被點醒了。從那時起,我開始了一個陌生化自己人生經驗的過程。不管是大敘事中的民族國家還是小視角下的媒體分析,亦或是本身就很陌生的性別研究和都市文化。我經歷了近一個月因思想衝擊而睡不著覺的夜晚,感覺自己業已形成多年的價值觀正在慢慢崩塌,取而代之的是文化研究引導給我的人文價值。我開始學會從邊緣出發,用同理心思考問題。我開始意識到多元價值的存在,不再事事都從書本中找答案,而是愈發寬容。我開始關注共同體的發展和與人的溝通,我不再簡單的用標籤化思維考慮問題。我慢慢意識到,其實文化研究的立場已經滲透進我的言行,這不僅僅是一個我所認同的專業,而且成為我願意一直堅守與傳播下去的某種理想主義。再回頭看當初的選擇,能夠在中大讀文化研究是我的幸運,也是值得我一輩子驕傲的理由。

王藝夢 

我參加了臺灣文化之旅。我就說說對這個的看法吧。我覺得我們整個課程最大的共通之處就在於觀世界的不同角度,去臺灣也好其他地方也好都是很有意義的實踐。其中最有意義的是與當地的大學生有交流,雖然時間不多,但確實也能感受到大家的不同觀點,這也是平日觀光旅行所不能涉及的地方。就我個人而言希望以後這種與臺灣青年人的交流多一些,觀光固然重要,但若能有一個主題,比如臺灣眷村之旅、臺灣日本文化之旅,會更有聚焦點,收穫會更多。

陳霽寧 

我覺得這次五天的行程可以稱作“文化之旅”,由於老師帶隊、行程安排、學術交流等細節而變的不同於一般旅行。首先在觀光目的地選擇上,被賦予了一年文化研究課程學習的具體實踐意義:博物館、藝術館、二二八紀念館,從原住民文化、政治歷史等層面感受臺灣;牯嶺街小劇場、女書店、臺北龍山寺附近遊民文化介紹、紅樓附近同志酒吧區域的體驗等等,很奇妙的豐富了臺北的各個細節。其次,這次活動對於一年的MA生活來說,是一個很棒的尾聲和總結,我們得以與相處融洽的同學以及很棒的老師們同行,對我來說是增進彼此聯結的契機和記憶。到新竹與同為文化研究的同學教授交流,看到了“書本上才見到”的人物,對臺灣的認識更進一層。

 

正如我上面所說,這次文化之旅是一種實踐,當我們把所思所學從香港延伸到臺灣,會發現兩地很多不同,也有很多相似,這本身就是一種知識的延伸和突破。臺灣之于香港、之於大陸,都是一種對照。親眼看見宗儀老師在城市文化研究中講述的臺北,甚至體驗臺灣研究所的文化研究學生關注的議題以及研究方式,最大的意義就在於以文化研究知識體系出發,所有的交流和溝通。我們真的很幸運啊!

吳美宣 

荔枝窩之行是我第一次遊覽香港島嶼,第一次品嘗正宗的盆菜,第一次收割水稻……在愉快的遊覽中,我有幸接觸了荔枝窩的山水人文,看見香港繁華全球化城市之外的別樣風貌。文化研究很重要的一部分是體驗交流,短暫的一日之遊讓我窺見香港村落的在地文化脈絡。書本之外,行萬里路,方能讓自己平面的瞭解漸漸立體。那是一個開始,前路漫長。

臺灣之行是我最難忘的畢業旅行,一半遊覽,一半學術交流的行程讓我獲益良多。彼時遊覽的大多是文化景觀,讓我對臺灣的歷史、民俗、邊緣文化有了全新的視野。學術交流走訪兩所大學,我作為報告代表,得以和當地同學、老師深入交流,瞭解他們的學術觀點,生活狀況。同學們在主要行程之外,亦可以自主選擇遊覽路線,大家的的體驗多樣而精彩。我和自己的老師、同學全程同吃同住,情誼更加深厚,離別之時,甚是不舍。彼此旅程,我在臺灣老師、學長的引導下,探尋了紅樓同志酒吧區,艋鉀紅燈區,二二八和平公園等邊緣文化區,實地瞭解了這些文化研究的重要課題素材。我在女書店購買了女權主義書籍,在中央大學性別研究室收到了贈書:甯應斌老師的《身體政治與媒體批判》,這些讀本都開拓了我的性別研究視野。兩岸的長期隔絕,滋生了誤解、偏見與恐懼。無論是學術交流,還是隨性的聊天,都讓我感受到臺灣朋友的友善與包容。文化研究強調溝通交流,需要我們打破每一方束縛,邁出每一步。

2013-2014

 

張芳 

來香港的這一年,我深深地愛上了這所學校香港中文大學。研究生的日子,短暫而又充實,有時候常常恨不得永遠留在這所大學。我愛她,有很多原因。 美麗的校園。中大的風景每一天你都會從不同的時間,不同的地點感受到她的魅力,在這樣的環境下讀書,樂哉,快哉!關於她的美,我不過多描述,來到這裡的每一位學弟學妹相信你們都會潛移默化的愛上這個未來的校園,她,屬於身處其中的你們。 可愛的老師。這一年接觸最多的當屬文化研究系的老師們了,他們給我的第一印象就是平等相處的老師,和藹可交的朋友,快樂教研的學者。這種關係與氛圍促使我們以最快的速度進入來港的學習,進入文化研究的領域,不僅淺嘗輒止,而且打開一扇門讓我們走進去,發現自己的潛能與喜好。這一年,感謝每一位老師,這裡雖不能一一點名,但謝意與敬意不盡。 知識與思想。上研究生之前其實從未真的進入一種深入研究問題與思考問題的層面,多是為了當一個好學生全面發展,所學與所用大多不相干。但是,研究生的這一年,我發現自己真的把知識與思想再與生活緊密地聯繫在一起了,能夠更清晰地分析社會問題,更具邏輯性的看待自我與外界。 一年的時間,真的很短。祝願你們,並珍惜即將到來的日子,且行且看且聞,且思考且做一個真正想成為的自己!

2012-2013

 

李海松 

多個角度看世界 中大的文化研究碩士課程(Intercultural Studies),一定要摒棄掉大陸對文化一詞的傳統理解,它並非狹義地對傳統文化的認知和研習,而是帶有強烈批判思維地去思考這個社會。當人們都循著已經打開的那扇窗戶望出去時,文化研究就似那無形地手,幫我打開了另一扇窗。 這個學科的課程設置燃起了我工作之後全職讀研對求知、思辨的渴望,而我亦是滿載而歸。老師傳授的媒介文化,讓我從之前的;看廣告是廣告,到能夠下意識地去分析廣告背後所蘊含的當今消費主義的盛行以及資本操控模式的轉變,將人作為機器使用的時代漸漸逝去,而用消費慾望來控制大眾的時代已經悄然來臨,初次接觸到這些理論之時內心的震撼依然記憶深刻。面對紛繁複雜、飛速發展的社會,我們是要穿過看山是山的淺層認知,去探究社會發展背後的深層規律。 乃至探討我是誰,當今社會尤為重要的身份認同的建構,老師會抽絲剝繭地來幫助我們樹立身份認同建構的多種因素,去探討地球村時代身份認同的解構與重構,理論依然枯燥,但是經老師由淺入深的引導,去不失鮮活與豐盈。 還有更多精妙的課程,旅遊文化、身體政治、性別以及緊密聯繫當代中國發展的研究專題,都令我的收穫超乎想像。

2011-2012

 

楊天帥

還記得入門課中,老師詳細解釋何謂「跨」、「文化」、「研究」。有人問我跨文化研究要從哪裡「跨」到哪裡,我記起的是第一次聽說去疆域化(deterriterialization)這個概念時,那把我25年來已經僵死了的筋骨血脈一下子打通的感覺。或許可以這樣說:跨文化研究是學習怎樣做一個好人。 因為只有以去疆域化的方式思考,你才可以開放思維,把它移到別處,並從那個視角觀察世界。一個人的眼睛,卻以最寬闊的視域看世界,可以易地而處,學會尊重,使世界可以變得更好。 讓世界變得更好,這是眼下我對「好人」的定義。

 

李思逸  | 文化及宗教研究系博士畢業生及兼任講師

在文化研究系修讀MA課程的那一年(2011-2012)是我求學之路上最單純、最快樂的時光。本科畢業後難免就開始對未來充滿焦慮,關於自己到底想幹什麼、哪裡是自己的安身立命之所經常感到迷茫。想做點自己喜歡的事情,“走異路,逃異地,去尋求別樣的人們”,我選擇了香港;而出於對人文學科的熱忱,特別是對福柯和本雅明的偏愛,我來到了中大文化研究學系。在碩士研究生的這一年內,我如願以償地閱讀了大量曾經想讀卻苦無時間的經典文本;和各種領域的老師、不同背景的同學探討問題、吹水吐槽、甚至爭執不下。文化研究這門學科充斥著大量的理論與文本,但一以貫之的核心當屬批判性思維方法——質疑看似合理的日常,不甘於既存的社會現實,在批判他者的同時永遠反思自身。它所帶來的快樂並不同於慾望的直接滿足——比如消費的快感,而是更高階的思考與理解——讓人更為自由地生活。希望以後的學弟、學妹也能在這裡有所收穫!